第三百五十二章 山*東地震(三)
關燈
小
中
大
1668月8月11日,在雨後泥濘的道路(其實也沒正兒八經的道路了)上艱難跋涉了數日後,登萊開拓隊隊長、登萊保安司令梁向儉在大批扈從的簇擁下,來到了平度州城之外。
一路上他們行經了很多鄉村、集鎮,所聞所見觸目驚心:地面上到處是長短、深淺不一的裂縫,裂縫處墻倒屋傾、水湧沙噴,簡直就像後世被重型轟炸機地毯式轟炸過的地方一樣;水災隱患仍然很大,這不光是河流、水庫決堤後形成的洪水,更有莫名其妙從地下湧出的水,這內外夾逼之下,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泊,地上長滿“白毛”,看了讓人毛骨悚然。
尤其是平度州這邊河流縱橫的地帶,“井水上湧,水皆赤”、“地裂黃水、紅水及臭水”、“凡河俱暴漲”、“室自出泉,寒凜不可觸”、“井水高二丈,直上如噴”之類的各地綜合起來的描述,簡直就是這裏城市鄉村震後情形的最好寫照。梁向儉不知道地震後原本無水的地表究竟噴湧出了多少沙水,他只知道一路行來地面凹陷形成的水泊隨處可見,而且老天似乎還在持續下大雨,這日子簡直都沒法過了啊。
“平度州都這模樣了,真不知道南邊膠州如何了。”進平度州城時,一名隨從感嘆著說道:“現在情況已經有些明了了,越往南受到地震的影響越強,地震的中心,應當位於南方,或者說我們的西南方更準確一些。”
離地震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隨著各地消息的不斷匯總,現在東岸人也已從地震破壞程度逆推出了地震的大致方位,應該就是在SD西四府濟南、兗州乃至江北的淮安府一帶,膠東半島不過是被波及了罷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被波及的膠東半島都這麽慘了,清國境內的諸府又該慘成什麽樣?那邊搞不好已是滿地瘡痍、一片狼藉了吧?黃河有沒有決堤?泰山有沒有崩掉?河湖水位有沒有暴漲?大家雖然不知道,但多少也能猜到一些,到最後只能付之一嘆:苦了那邊數百萬清國百姓了!
如今執掌平度州的是多位來自本土的兵團堡學兵,但州城中大部分職位還是沿用的清國舊官吏,頂多用抗清軍政學院的畢業生汰換了一些名聲不大好的人罷了。至於說野外鄉村,基本還是以前的老狀態,頂天了是東岸人用安置退伍兵的方法往裏面摻了一點沙子,但要說離真正控制還遠著呢,因此這會州城裏也無法確切知曉廣大鄉鎮的消息,派出去的使者也支支吾吾,說不上個一二三來,讓梁向儉等人好不失望。
不過這也難怪。平度州原本是清軍控制區,落到東岸人手裏沒兩年,舊有的關系和體制已經成型,再想更改有點困難。與之相比,當初莫大帥奠定登州秩序時,那邊已經疊經孔有德之亂、清軍入關屠殺、短暫的順軍占領期以及大順政權崩潰後盜匪四起的混亂期,等到東岸人逐一擊破各路匪徒,擊退來犯的清軍豪格部之後,地方上基本已成一片白紙,所有秩序都已完全崩潰,因此收拾起來非常簡單,阻力很小,甚至殘存的百姓還感激東岸人幫他們結束了朝不保夕的混亂局面,奠定了秩序,因此現在登萊開拓隊對登州及萊州部分地區的控制力較強(劃給仆從軍駐防的地區例外),遠不是平度州、膠州等新得之地能比的。
平度州原本的黃冊上共有丁一萬二千五百有奇,折算成人口的話,大概有五萬多人的樣子。不過東岸人在實際接手控制後,發現真實的人口數字可能要比五萬多一些,大概在20%-30%之間的樣子,因此平度州真實的人口大概在六七萬,即便去掉一些之前旱災跑去登州地界的那部分人,現在平度州應該還有六萬多男女老少。
這個人口基數,不知道在此次震災中死傷幾何?梁向儉等人估摸著,怎麽著也得有個一兩千人的死傷吧。另外,平度州一帶地形平坦,水系縱橫,土壤也還算可以,自古以來便是膠東地區重要的糧食產區,因此牲畜的保有量應該不少(雖然前次大旱期間其數量應該已經銳減了),地震給牲畜造成的傷害多半也不輕,只不過這個很難統計罷了。
“平度州現在還缺糧嗎?”一進了州衙——當然現在已改名叫平度州政府——梁向儉就向幾位官員詢問起了情況:“你們知道我說的是什麽。不光是百姓的糧食是否足夠,而且屯駐在這一線的SD新軍第六師、第八師、第九師一萬多戰兵,以及挺身隊第一大隊、騎兵聯隊半個大隊三千餘步騎也是包括在內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保障我們的戰士有充足的食物供給甚至是最緊要之事。你們給我個實話,糧食——夠支應嗎?”
“地震發生之後,我們已經重點檢查了路面的損毀情況,結果很不樂觀,對陸地運輸效率的影響頗大。平度州只有六萬多民眾,才剛剛從旱災、蝗災中緩過一口氣來,幾無存糧,單靠本州自己的力量,怕是無法供給這一萬五千之眾的人馬。”可能是之前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了,兵團堡50期畢業生州長如實匯報道:“現在問題的焦點就在於外界交通何時恢覆,糧食及其他物資能夠及時供給,如果可以的話,那麽大軍可以繼續屯駐於此,如果不行的話,那麽……”
梁向儉聞言心裏有數了,就他這一路行來所見,人畜或可行走(但也頗為艱難,因為道路損毀嚴重,地面裂縫、水塘沙坑、倒塌的房屋或樹木更是極大增加了行路的艱難),車輛就要困難許多了,平度州短期內應該是無法接到大量的補給了。而且,經過前面在掖縣一帶觀察到的情況來看,此次地震導致了SD半島很明顯的海退現象(後世接近震中的海州即連雲港一帶海退距離達到了三十裏之多,令人震驚),很多原本修建的碼頭設施可能都無法再派上用場了,這點才更讓素來以海運為主要運輸方式的東岸人感到蛋疼,因為後面重新整飭土地、修建碼頭又是超大型工程,花費的人力物力不在少數——現在只能期望海退是暫時現象了,但梁向儉本人也感到不是很樂觀,有些地方的海退可能會恢覆,但大部分地方應該不會,這次地震造成的地貌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整個SD半島似乎都從海裏往上浮起來了很長一段一樣。
“這個時候,要是膠萊運河還存在的話,應該能發揮不小的作用!”梁向儉的心裏這會突然冒出了這麽一個念頭。只不過這也就是個念頭罷了,膠萊運河元朝、明朝兩代都曾經想要開通過,但最後因為各種因素,終於是沒有成形,因此元朝的漕運糧船繼續從海上繞過SD半島抵達TJ一帶,明朝的漕運糧船繼續從淤塞水淺的運輸抵達TJ很難想象一個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為何有氣魄從海上運糧,而明朝始終不敢或不能從海上運……),膠萊運河繼續存在於紙面上。
不過,這次若是熬過了震災,並且手頭又有大量錢糧可用的話,也是時候考慮疏通膠萊運河了。那樣不但便於東岸人南北調運物資,而且於軍事防務方面也頗多益處,即東岸人如果在膠萊運河一線(北起海倉口,南至膠州灣)修建起大量的堡壘、炮臺,並屯駐訓練有素的重兵的話,日後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大陸政權要想突破這道防線,進而占領整個膠東半島,其難度和現在相比也將呈幾何級上升。
因此,無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還是從軍事防衛的方面來看,膠萊運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這條運河可以利用現有的水系,真正需要開挖的也就是史上被稱為膠萊新河的地段而已——這條河段,元時已有開鑿了一部分,後廢棄,但故道仍存在著,可大大減少工作量。
明代在元代的基礎上,開鑿膠萊運河的動議雖然幾經反覆,最終廢棄,但事實上仍然開鑿了相當一部分,之所以最終放棄,在於分水嶺一帶有三十餘裏地下是石頭,以當時的條件很難開鑿,而且整條運河開通估計要花費超過一百萬兩銀子,於是最終罷議。以至於在明末崇禎年間,江南地區的糧餉北運SD時,需在船運至分水嶺後,換馬車轉運糧餉,然後再用船只載運出海的方法,頗為不便。
所以,如果籌集到足夠的人力和資金的話,膠萊運河的開挖是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的。至不濟,有多少力量辦多大事,將部分河段疏浚、拓寬一下,使得船只可以更加深入內陸,也是好的。至於說打通分水嶺,使得渤海與黃海聯通起來,可以慢慢來嘛,不急的。
只是,這項大工程估計在自己任內開不了工了,這令梁向儉有些遺憾。如無意外,接替自己擔任登萊開拓隊隊長職務的將是現任黑水開拓隊隊長廖逍遙,梁向儉曾經與他閑聊過一次,感覺廖逍遙是反對開通膠萊運河的,其理由大致有二,一是耗費巨大卻無法收回成本,二則是河道容易淤積,枯水期水量不足,需修建蒸汽提水站,而這無疑是有巨大的政治風險的,因此他對此頗為遲疑,甚至可以說是反對的。因此,膠萊運河未來的前途如何,還很難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新軍第六師謝遷部五千人南下、新軍第八師杜沖部三千五百人南下、挺身隊第一大隊兩千人南下……”在平度州盤桓了數日後,臨去前往膠州時梁向儉如是下令。
這個命令無疑讓平度州上下感到一陣輕松。少了一萬多張吃飯的嘴,他們往後的日子應該會輕松不少,也能有更多的餘裕來救災。至於說上述三部南下膠州就食後會不會影響本地防務,呵呵,完全不用擔心!屯駐在青州府的那十萬清軍,估計這會自顧都不暇了吧,哪還有別的心思?東岸人不越境去找他們麻煩就算不錯了(當然這也不大可能),指望清軍餓著肚子,在泥濘不通的道路上艱難跋涉,這實在是太難為他們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8月18日,幾乎已經變成泥猴的梁向儉一行人,冒著連綿的大雨抵達了膠州城。值得一提的是,此膠州是東岸人於後世膠州灣沿岸築堡設壘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城市,為與原萊州府膠州區別,梁向儉已正式下令將那座這兩年從清軍手裏奪過來的城市改名為膠縣,並將杜沖所部移鎮該地——杜沖舍了一個沒甚油水的縣城,得了一個州城,自然也是千肯萬肯的。
膠州城此時屯駐著包括第七混成營、挺身隊第四大隊、騎兵聯隊第三大隊、膠州炮兵連在內的諸多精銳人馬,一旦在地震中受到重大損傷,梁向儉都不敢想象會發生什麽。好在於膠州城的所見所聞讓他徹底放下了心,東岸人多年修建的要塞、軍營、炮臺、碼頭多為磚石砌造的堅固結構,且墻壁較為厚實,不易垮塌。因此即便膠州這邊受到地震的影響稍強一些,但也只是讓一些建築物出現了裂縫,大面積坍塌的事件倒是沒有,這使得只有少部分倒黴的軍人受到了地震傷害,於大局無礙。
膠州港近海同樣出現了極為明顯的海退現象,這對航運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不過膠州灣是天然良港,水深足夠,不至於讓船只立時擱淺——不過地震那會一些小船傾覆於灣內卻是事實,沒辦法,地震引起的巨大湧浪實在是太嚇人了,一艘650噸級快速巡航艦的錨鏈都被整根扯斷了——而且據說最近一些時日海水也在回流,遠處一些因為海退露出來的灘塗現在又被海水覆蓋了,這似乎預示著事情正往好的方面發展。
“有沒有西邊的災民過來?”了解到膠州城的損失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後,梁向儉突然問起了西面清國境內的情形,也不知道打的什麽主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一路上他們行經了很多鄉村、集鎮,所聞所見觸目驚心:地面上到處是長短、深淺不一的裂縫,裂縫處墻倒屋傾、水湧沙噴,簡直就像後世被重型轟炸機地毯式轟炸過的地方一樣;水災隱患仍然很大,這不光是河流、水庫決堤後形成的洪水,更有莫名其妙從地下湧出的水,這內外夾逼之下,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泊,地上長滿“白毛”,看了讓人毛骨悚然。
尤其是平度州這邊河流縱橫的地帶,“井水上湧,水皆赤”、“地裂黃水、紅水及臭水”、“凡河俱暴漲”、“室自出泉,寒凜不可觸”、“井水高二丈,直上如噴”之類的各地綜合起來的描述,簡直就是這裏城市鄉村震後情形的最好寫照。梁向儉不知道地震後原本無水的地表究竟噴湧出了多少沙水,他只知道一路行來地面凹陷形成的水泊隨處可見,而且老天似乎還在持續下大雨,這日子簡直都沒法過了啊。
“平度州都這模樣了,真不知道南邊膠州如何了。”進平度州城時,一名隨從感嘆著說道:“現在情況已經有些明了了,越往南受到地震的影響越強,地震的中心,應當位於南方,或者說我們的西南方更準確一些。”
離地震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隨著各地消息的不斷匯總,現在東岸人也已從地震破壞程度逆推出了地震的大致方位,應該就是在SD西四府濟南、兗州乃至江北的淮安府一帶,膠東半島不過是被波及了罷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被波及的膠東半島都這麽慘了,清國境內的諸府又該慘成什麽樣?那邊搞不好已是滿地瘡痍、一片狼藉了吧?黃河有沒有決堤?泰山有沒有崩掉?河湖水位有沒有暴漲?大家雖然不知道,但多少也能猜到一些,到最後只能付之一嘆:苦了那邊數百萬清國百姓了!
如今執掌平度州的是多位來自本土的兵團堡學兵,但州城中大部分職位還是沿用的清國舊官吏,頂多用抗清軍政學院的畢業生汰換了一些名聲不大好的人罷了。至於說野外鄉村,基本還是以前的老狀態,頂天了是東岸人用安置退伍兵的方法往裏面摻了一點沙子,但要說離真正控制還遠著呢,因此這會州城裏也無法確切知曉廣大鄉鎮的消息,派出去的使者也支支吾吾,說不上個一二三來,讓梁向儉等人好不失望。
不過這也難怪。平度州原本是清軍控制區,落到東岸人手裏沒兩年,舊有的關系和體制已經成型,再想更改有點困難。與之相比,當初莫大帥奠定登州秩序時,那邊已經疊經孔有德之亂、清軍入關屠殺、短暫的順軍占領期以及大順政權崩潰後盜匪四起的混亂期,等到東岸人逐一擊破各路匪徒,擊退來犯的清軍豪格部之後,地方上基本已成一片白紙,所有秩序都已完全崩潰,因此收拾起來非常簡單,阻力很小,甚至殘存的百姓還感激東岸人幫他們結束了朝不保夕的混亂局面,奠定了秩序,因此現在登萊開拓隊對登州及萊州部分地區的控制力較強(劃給仆從軍駐防的地區例外),遠不是平度州、膠州等新得之地能比的。
平度州原本的黃冊上共有丁一萬二千五百有奇,折算成人口的話,大概有五萬多人的樣子。不過東岸人在實際接手控制後,發現真實的人口數字可能要比五萬多一些,大概在20%-30%之間的樣子,因此平度州真實的人口大概在六七萬,即便去掉一些之前旱災跑去登州地界的那部分人,現在平度州應該還有六萬多男女老少。
這個人口基數,不知道在此次震災中死傷幾何?梁向儉等人估摸著,怎麽著也得有個一兩千人的死傷吧。另外,平度州一帶地形平坦,水系縱橫,土壤也還算可以,自古以來便是膠東地區重要的糧食產區,因此牲畜的保有量應該不少(雖然前次大旱期間其數量應該已經銳減了),地震給牲畜造成的傷害多半也不輕,只不過這個很難統計罷了。
“平度州現在還缺糧嗎?”一進了州衙——當然現在已改名叫平度州政府——梁向儉就向幾位官員詢問起了情況:“你們知道我說的是什麽。不光是百姓的糧食是否足夠,而且屯駐在這一線的SD新軍第六師、第八師、第九師一萬多戰兵,以及挺身隊第一大隊、騎兵聯隊半個大隊三千餘步騎也是包括在內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保障我們的戰士有充足的食物供給甚至是最緊要之事。你們給我個實話,糧食——夠支應嗎?”
“地震發生之後,我們已經重點檢查了路面的損毀情況,結果很不樂觀,對陸地運輸效率的影響頗大。平度州只有六萬多民眾,才剛剛從旱災、蝗災中緩過一口氣來,幾無存糧,單靠本州自己的力量,怕是無法供給這一萬五千之眾的人馬。”可能是之前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了,兵團堡50期畢業生州長如實匯報道:“現在問題的焦點就在於外界交通何時恢覆,糧食及其他物資能夠及時供給,如果可以的話,那麽大軍可以繼續屯駐於此,如果不行的話,那麽……”
梁向儉聞言心裏有數了,就他這一路行來所見,人畜或可行走(但也頗為艱難,因為道路損毀嚴重,地面裂縫、水塘沙坑、倒塌的房屋或樹木更是極大增加了行路的艱難),車輛就要困難許多了,平度州短期內應該是無法接到大量的補給了。而且,經過前面在掖縣一帶觀察到的情況來看,此次地震導致了SD半島很明顯的海退現象(後世接近震中的海州即連雲港一帶海退距離達到了三十裏之多,令人震驚),很多原本修建的碼頭設施可能都無法再派上用場了,這點才更讓素來以海運為主要運輸方式的東岸人感到蛋疼,因為後面重新整飭土地、修建碼頭又是超大型工程,花費的人力物力不在少數——現在只能期望海退是暫時現象了,但梁向儉本人也感到不是很樂觀,有些地方的海退可能會恢覆,但大部分地方應該不會,這次地震造成的地貌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整個SD半島似乎都從海裏往上浮起來了很長一段一樣。
“這個時候,要是膠萊運河還存在的話,應該能發揮不小的作用!”梁向儉的心裏這會突然冒出了這麽一個念頭。只不過這也就是個念頭罷了,膠萊運河元朝、明朝兩代都曾經想要開通過,但最後因為各種因素,終於是沒有成形,因此元朝的漕運糧船繼續從海上繞過SD半島抵達TJ一帶,明朝的漕運糧船繼續從淤塞水淺的運輸抵達TJ很難想象一個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為何有氣魄從海上運糧,而明朝始終不敢或不能從海上運……),膠萊運河繼續存在於紙面上。
不過,這次若是熬過了震災,並且手頭又有大量錢糧可用的話,也是時候考慮疏通膠萊運河了。那樣不但便於東岸人南北調運物資,而且於軍事防務方面也頗多益處,即東岸人如果在膠萊運河一線(北起海倉口,南至膠州灣)修建起大量的堡壘、炮臺,並屯駐訓練有素的重兵的話,日後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大陸政權要想突破這道防線,進而占領整個膠東半島,其難度和現在相比也將呈幾何級上升。
因此,無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還是從軍事防衛的方面來看,膠萊運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這條運河可以利用現有的水系,真正需要開挖的也就是史上被稱為膠萊新河的地段而已——這條河段,元時已有開鑿了一部分,後廢棄,但故道仍存在著,可大大減少工作量。
明代在元代的基礎上,開鑿膠萊運河的動議雖然幾經反覆,最終廢棄,但事實上仍然開鑿了相當一部分,之所以最終放棄,在於分水嶺一帶有三十餘裏地下是石頭,以當時的條件很難開鑿,而且整條運河開通估計要花費超過一百萬兩銀子,於是最終罷議。以至於在明末崇禎年間,江南地區的糧餉北運SD時,需在船運至分水嶺後,換馬車轉運糧餉,然後再用船只載運出海的方法,頗為不便。
所以,如果籌集到足夠的人力和資金的話,膠萊運河的開挖是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的。至不濟,有多少力量辦多大事,將部分河段疏浚、拓寬一下,使得船只可以更加深入內陸,也是好的。至於說打通分水嶺,使得渤海與黃海聯通起來,可以慢慢來嘛,不急的。
只是,這項大工程估計在自己任內開不了工了,這令梁向儉有些遺憾。如無意外,接替自己擔任登萊開拓隊隊長職務的將是現任黑水開拓隊隊長廖逍遙,梁向儉曾經與他閑聊過一次,感覺廖逍遙是反對開通膠萊運河的,其理由大致有二,一是耗費巨大卻無法收回成本,二則是河道容易淤積,枯水期水量不足,需修建蒸汽提水站,而這無疑是有巨大的政治風險的,因此他對此頗為遲疑,甚至可以說是反對的。因此,膠萊運河未來的前途如何,還很難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新軍第六師謝遷部五千人南下、新軍第八師杜沖部三千五百人南下、挺身隊第一大隊兩千人南下……”在平度州盤桓了數日後,臨去前往膠州時梁向儉如是下令。
這個命令無疑讓平度州上下感到一陣輕松。少了一萬多張吃飯的嘴,他們往後的日子應該會輕松不少,也能有更多的餘裕來救災。至於說上述三部南下膠州就食後會不會影響本地防務,呵呵,完全不用擔心!屯駐在青州府的那十萬清軍,估計這會自顧都不暇了吧,哪還有別的心思?東岸人不越境去找他們麻煩就算不錯了(當然這也不大可能),指望清軍餓著肚子,在泥濘不通的道路上艱難跋涉,這實在是太難為他們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8月18日,幾乎已經變成泥猴的梁向儉一行人,冒著連綿的大雨抵達了膠州城。值得一提的是,此膠州是東岸人於後世膠州灣沿岸築堡設壘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城市,為與原萊州府膠州區別,梁向儉已正式下令將那座這兩年從清軍手裏奪過來的城市改名為膠縣,並將杜沖所部移鎮該地——杜沖舍了一個沒甚油水的縣城,得了一個州城,自然也是千肯萬肯的。
膠州城此時屯駐著包括第七混成營、挺身隊第四大隊、騎兵聯隊第三大隊、膠州炮兵連在內的諸多精銳人馬,一旦在地震中受到重大損傷,梁向儉都不敢想象會發生什麽。好在於膠州城的所見所聞讓他徹底放下了心,東岸人多年修建的要塞、軍營、炮臺、碼頭多為磚石砌造的堅固結構,且墻壁較為厚實,不易垮塌。因此即便膠州這邊受到地震的影響稍強一些,但也只是讓一些建築物出現了裂縫,大面積坍塌的事件倒是沒有,這使得只有少部分倒黴的軍人受到了地震傷害,於大局無礙。
膠州港近海同樣出現了極為明顯的海退現象,這對航運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不過膠州灣是天然良港,水深足夠,不至於讓船只立時擱淺——不過地震那會一些小船傾覆於灣內卻是事實,沒辦法,地震引起的巨大湧浪實在是太嚇人了,一艘650噸級快速巡航艦的錨鏈都被整根扯斷了——而且據說最近一些時日海水也在回流,遠處一些因為海退露出來的灘塗現在又被海水覆蓋了,這似乎預示著事情正往好的方面發展。
“有沒有西邊的災民過來?”了解到膠州城的損失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後,梁向儉突然問起了西面清國境內的情形,也不知道打的什麽主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